这是一次“深海”与“长江”的握手华信配资,也是一场顶尖科研与产业新城的“双向奔赴”。
“我来宜宾已有七八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到访。”近日,记者在三江新区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负责人崔光磊。他此行主要跟进“宜宾聚合物储能材料研究院”项目进展。
崔光磊接受宜宾融媒记者专访 曾理 摄
“宜宾聚合物储能材料研究院”是宜宾市“江源行动”计划引进的重要新型研发机构,聚焦聚合物储能材料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突破固态电池核心技术,布局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超高能量密度电芯、电极粘结剂等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该项目深度契合宜宾市“一蓝一绿”产业发展战略,对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具有战略意义。
01
为什么是宜宾?
科学家选择长江首城的底层逻辑
崔光磊团队研发的“青能Ⅰ号”固态锂电池系统成功应用于马里亚纳海沟万米全海深科考,为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全海深锂二次电池动力系统技术的国家作出关键贡献。
为何将这项尖端技术落地长江首城宜宾?崔光磊回应称,这是“多维度战略考量的必然选择”。
产业集群是首要因素。宜宾已构建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生态。自2019年宁德时代(四川时代)落户以来,形成“1+N”产业体系,覆盖锂矿、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至电池回收全环节。“这种集群效应带来成本控制、技术协同和人才储备三大优势。”崔光磊举例说明: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升40%,物流成本降低25%。
绿色能源构成第二竞争力。固态电池生产电力需求是传统电池的2至3倍,而宜宾绿电占比达85%华信配资,水电电价低至0.3元/度,不足长三角地区半数。这不仅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更为产品出口欧盟提供“绿色通行证”,有效规避碳关税。
政策创新成为第三推手。宜宾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推动固态电池研发产业化,将其纳入“四大未来产业”重点布局。政府多次主动对接的“决心与魄力”,最终促成该项目作为“江源行动”首批揭榜项目落地。
02
“三个超预期”
科学家眼中的宜宾速度与温度
崔光磊团队技术方向涵盖固态电解质聚合物材料研发、高性能电极粘结剂研发、电解质膜复合工艺研发等,致力于实现固态电池相关聚合物材料的低成本、批量化、本地化制备。其研发产品定位于动力电池垂直产业链中游,对宜宾动力电池产业链中固态电池相关材料的补链、强链具有战略价值。
目前项目推进迅速:已组建12人核心团队,其中5人全职入驻;首期3800平方米研发场地正进行装修与设备采购。
崔光磊用“三个超预期”概括宜宾印象:产业生态超预期、营商效率超预期、政府支持超预期。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审批效率极高”,项目从签约到动工“超预期顺利”;更感动于宜宾的“服务温度”——政府不仅提供资金场地,还配备人才公寓、组织基金对接,协助团队成员安家落户。
03
打造创新引擎
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体
“现阶段核心工作是团队建设、场地装修与设备采购。”崔光磊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核心产品开发与定型。行业竞争激烈,前瞻性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至关重要。”
未来3至5年,团队计划在宜宾实现聚合物材料低成本批量化制备,整合资源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近百人高端团队,孵化科技企业,建成四川乃至全国领先的固态电池能源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基地。
人才吸引方面,他认为产业链本身具备“虹吸效应”,政策应从“补贴驱动”转向“价值创造驱动”,形成持续“人才磁力”。与本地企业、高校的合作将同步推进:“研究院将联合宜宾龙头企业及高校,以场景驱动、生态共建、价值共享为核心,构建‘技术攻关—中试转化—场景验证—产业反哺’的闭环创新体系。”这种模式既延续宜宾动力电池领域成功经验,又将在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实现突破。
从深海走向长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崔光磊团队的宜宾故事正徐徐展开。在这座城市中,科学家们正携聚合物储能技术,绘制下一代电池革命的产业图谱。
我们,正在见证。
来源丨宜人宜宾
编辑丨王姝然(实习)
责编丨张军 黄斯敏
监制丨廖权
联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